“因此等他回来的时候,他身边已经是一群残兵败将,那五百近卫军就算是活下来几个,他们也没有弹药可以用来作战。”
“所以在他到达朝阳门外大营之前,朕要把沈渊抓住这就是朕今天到这里来的目的!”
此刻这些朝中重臣听到了朱常浩的话之后,心中的震惊都是难以形容!他们当然知道沈渊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这位沈郎绝对是他们无法打击和算计的人物。
因此他们对沈渊只能是怀恨在心,或是暗地里偷着捣乱。
却没想到他们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位领导者,而且正是大明天启皇帝。
他们的头脑中都同时想到了一件事这回沈渊算是完了!因为这次算计沈渊的是天下至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权柄,同时他还是最了解沈渊的人,甚至是沈渊最信任的人!再加上现在这个最好的时机,还有李太后的谋划,沈渊焉能不死?
甚至有可能,他现在都已经死在辽东了!说完了这番话,朱常浩在旁边坐下,示意接下来的所有行动都由李太后来安排。
李太后笑着看了看朱常浩,她已经知道了朱常浩的底线,就是在抓住沈渊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沈渊的性命。
不过这对李太后而言已经是无关痛痒了,只要沈渊落到她们的手里,他就再难以兴风作浪,沈渊的性命只是用来牵制他留在江南的势力而已。
而李太后在做出谋划之前,却笑着对朱常浩问道:“天子刚才说万万不能让沈渊回到军营,这却是为何?”
“因为江南新军里的每一个士兵,都是沈渊的狂热信徒。”
朱常浩毫不犹豫地说道:“当他们得知沈渊被咱们抓到之后,固然会因为对沈渊的忠诚而听命于咱们。”
“可是沈渊一旦回到军营,那就不一样了。”
“朱常津虽然名义上是领军大将,但是整个江南陆军里却没有一个人会听从他的命令,对沈渊下手!”
“因此沈渊如果有命从辽东回到京师,咱们就一定要在山海关和京师之间动手才行。”
“那时他身边只有残兵败卒,并且弹药不足,咱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手。
可他一旦回到军营,那就是鱼入大海。”
“沈渊这个人最善于聚拢人心,”说到这里时,就见朱常浩苦笑了一下,脸上带着说不清的苦涩。
“所以绝不能把他和他的信徒放在一起。”
“明白了,天子说得对。”
李太后闻言,立刻同意了朱常浩的说法。
之后就见李太后对众人缓缓说道:“第一件事城外新军是沈渊的根基,也是这一战最大的变数。”
“立刻派京师武将中信得过的人,去往军营掌控新军。”
“这些武将都要能说明白道理的,让他们带着大量的银票和空白的官员告身前去。”
“咱们要用财物和官职,吸引沈渊手下的将官投向我们这边同时你们可以对江南新军的统领参将们说,沈渊已经落入咱们的手中。”
“城外那些兵不管说什么,是真心还是假意都无所谓,只要他们不乱动就行。”
李太后又补充道。
“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咱们就把他们带出军营,各支队伍分别另找地方驻扎。”
“只要将他们拆散分开,就可以一个营一个营地说服必要的时候方首辅可以亲自去。”
“老臣遵命!”
这时的方从哲心里知道,只要他在军营中声称沈渊已经落到了京师百官手里,他们在军营里就是绝对安全的,所以这位首辅立刻答应了下来。
然后李太后又向着方从哲说道:“把你们手里那些得用武将多派过去一些,尽量不要让那些新军都落在同一个人,或者一个派系的人手里。”
说到这里,就见这位李太后叹了口气道:“这些新军实在太厉害,谁把它掌握在手中,谁都难免会生出糊涂心思,所以一定要多放点人才行。”
“臣谨遵懿旨!”
方从哲知道这是李太后的老成谋国之言。
看样子她是怕某个武将一旦掌握了江南新军,说不定就会用这支部队强悍的力量逼迫朝廷,甚至是自己登基坐殿!之后李太后又接着说道:“我们要在沈渊进京之前设下,将他抓在手里。”
“这一路上咱们要挑选地形险恶的所在设伏,对他突然发起袭击”说到这里,李太后看了一眼朱常浩。
“就在山海关,”朱常浩毫无表情地说道:“燕山南北都是地势平坦,沈渊回程时必经山海关,那里关城外四面城墙,唯有中间一条通路,正是伏击的最佳地点。”
说着朱常浩看了看方从哲:“朕把扬威营手里缴下来的五百支快枪给你,方爱卿找一支靠得住的京师官军,多带人马到山海关设伏。”
“就一点沈渊一定要活的!”
“谨遵圣命!”
方从哲一听,这次伏击沈渊居然还有江南新军的快枪可用,他立刻就是喜上眉梢。
见到他接下了命令,李太后随后接着说道:“沈渊这次率军到辽东作战,回程的时候突然被朝廷所擒,咱们总要有个大义上的理由。”
“你带领众臣,联名上个折子,把沈渊的罪行汇总呈上,到时沈渊一落网便要昭告天下。”
“一定要说清楚沈渊是乱臣贼子,祸国奸雄,咱们就好做文章了。”
等到方从哲再次凛然遵命,这时的李太后看向了朱常浩,显然是在问皇帝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没有。
只见朱常浩沉吟了一下说道:“沈渊落到咱们手中之后,朝廷立刻就要着手解决江南之事。”
“咱们一定要趁着江南措手不及之时,拆分他们的力量,完成对江南势力的瓦解。”
“朕知道沈渊的手下中,不乏目光深远、智谋绝伦之辈,他的那几位夫人都不是泛泛之人。
因此这件事现在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朱常津是主要的突破口,等抓住了沈渊,朕会亲自说服他到江南收拢军队。”